|
|
发表于 2019-6-11 10:59: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河南省-郑州市移动
本帖最后由 红尖情毒 于 2019-6-11 11:30 编辑
林逋有音“为于孙作富贵计箱,十取其九。诚斯言哉,爱子因为天性,但授之以财富终有挥似霍一空之时,得礼义与品行植入子孙根脉,世代相传方力良策。纵观历史,中华文明历史干载而生机依旧,正是用礼义与品行药化后也
文脉不息,薪火不灭,守礼规行,千年之风十年传承。礼仪之邦。中华历史千年积淀中,先 承华将良好修养融入日常行为举止之中,教化后世,我们从《千字经》中字到孔融让梨的孝梯和顺,从厅堂饭桌上学会敬老孝亲的长动有序,从父辈的言传身教中学得礼貌待人的谋让义行,传承至今日。变的是人,不变的是文明:分交车上的礼让。图书馆里的静默,队列里的井然,捡垃圾的自觉……传承至今的文明礼仪,潜两默化的塑造年轻一代,和诸有礼的智慧,后世之财。化育后世。
文脉不息,薪火不灭,义的传承,后世之财。
司马光日:”久之爱子,教认义方。正是义的传承,在家父的言传身教中,滋养后辈心神,无数个小家汇成大家,中华方月成为义行高尚的代表,无数小家方月传承至今。曾国潘注重家风传承,用道义教养子女,才有传承七代不没的大家气派;梁启超用道义规范子女行为,才有梁恩礼忠于国家,面对诱惑一心为国的义行;赵一曼为孩子写就遗书,用道义教会孩子为国为民的含义,义之传承,正如”粉骨碎身浑不怕”的英勇,恰似”留取丹心照汗者”的无畏,正像”横眉与对千夫挡”的担当,历时恒久而至今弥新,灼灼其华。
文脉不息,新火不灭,品行塑人,心高水长。
“人遗子孙以财,我造之以清白,是《梁书》对传承的坚守,财富虽好但终不恒久,如美弟有家族富可敌固,可巨量的财富也没能换来家族的延续,如今后继无人。今人唏嘘。由此以良好的品行教化后世,才是久长之道,范伸淹教导儿子“亲亲而爱人,”帮助儿子养成了为国为民的品行,终成一代员史。重视品行者不仅有古仁人,今者更是如此,李嘉城宣布死后将捐出个人所有财产,不给子女留下分毫,问之则日:?“钱过多是对他们的负担,我教会他们怎样做一个品德好的人就的了。”诚如其言,过多的财富也许是缠累,良好品行却能受益终生.
中华文化讲大精深。家风传承育化后世,财易逝,教易老,惟此重品行之精神,与遵礼仪之思想,历千万视,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先而永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