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当前装甲部队的城市战应用 红尖飞鲨 绪论 不知道何时起,坦克无用论,装甲无用论,陆军无用论。开始在网上盛嚣尘上,贴吧,论坛,公众号,有各种各样的大神,内行人士,各种分析,各种数据,说的有板有眼,有理有据。让人无法反驳。那是不是真的是这样子的呢?本文作者,将会根据自己的分析以及近30年来的战争,通过不同角度来论证。以探索装甲部队在城市战中的应用。 声明 作者并非专业人士。受于能力有限,本文仍然有诸多不足,比如真实的战场情况就无从考证。作者只能通过网上的阅读,结合自己的理解,给出结论。因此,本文不具备当做有力论证的证据。仅提供参考,给大家分享一下作者的理解,以及当做消遣之用。 综述 t-72坦克之后,坦克开启了,新纪元。三代坦克!105口径起步的坦克炮,新时代的复合装甲,反应装甲,加上强悍的动力,形成,及火力机动防御于一身的“钢铁怪兽”。当坚不可摧的钢铁洪流向你奔驰而来。你会明白什么是正义。然而,城市已经成为现代战争的主要战场,如何在这一特殊环境下取得战争的胜利,成为现代军事研究的重点。从近几十年来发生的几场局部战争来看,城市战的样式初露端倪。在巷战中甚至一枚,小小的RPG都能要了他的命,让其变成装甲兵的焚尸炉、铁棺材。 坦克等装甲车辆在城市战中的尴尬表现,究其原因,本身就不是为巷战设计的武器,其主要任务是与对方的装甲集群在开阔地带进行大规模对抗。在这种理念影响下,坦克的防御前面最强,左右次之,后面更次,到顶上就更差了。坦克炮也是标准的直瞄火力,为了使坦克车身更加贴矮,目标更加小,坦克炮的俯仰角不会很大。这让坦克面对高处的人会很吃亏。冷战结束后,战场由广阔的欧洲平原转到城市狭窄的街巷中,这些装甲车辆在新的作战环境中难免出现“水土不服”。例如在车臣战争中的格罗兹尼战役因为T-72 坦克炮的实际俯仰角为-6°~16°,高层建筑物上的目标够不着,低矮的火力点又打不到,可谓“高不成、低不就”。车主成员们不的不在危急时刻以车载机枪为主要武器,然而暴露在外的乘员却变成成为敌方狙击手的目标。 如何在城市里合理应用装甲部队。发挥其应有的作战效能,取得胜利的同时减少伤亡变得非常有意义。 1 战情分析 1.1 车臣战争[1] 如果说海湾战争让世界认识了现代化,信息化战争的话.车臣战争则是让世人认识了城市战。车臣战争则是让世人认识了城市战。1994年12 月 11 日,俄军集中 4 万人的部队,兵分三路向车臣进军。车臣武装采取“边打边跑”的战术,他们在俄军开进道路两侧对俄军车队实施袭扰式的打击,迟滞俄军的进攻速度。一直到 12月31 日,俄军各部队才完成了对车臣首府格罗兹尼的包围。12月31 日凌晨,俄军正式展开对车臣首府格罗兹尼的进攻。俄军分别从北、东北、东三个方向上,以大规模装甲部队对格罗兹尼发起强攻。担任北面主攻任务的第 131 摩步旅仅用了不到半天的时间就突入到格市火车站附近。进攻如此顺利让旅长萨文以为车臣武装已经撤离格罗兹尼市区,他随即命令部队向位于市中心的总统府发展进攻。第 131 旅一进入市区中心地带后,守候已久的车臣主力立即发动了猛烈攻击。此时俄军正排成一列纵队在狭窄的街道上行军,车臣武装先用火箭筒击毁位于队伍前后的两辆步兵战车,整个队伍顿时陷入无法动弹的境地。随后,埋伏在车队两旁建筑物内的武装分子从各个方面向俄军猛烈开火,一时间,火箭弹、重机枪子弹、枪榴弹、冲锋枪子弹像冰雹一样砸向俄军官兵,数辆坦克和步兵战车被瞬间击毁,到处都是被烧焦的俄军尸体。 陷入被围的 131 旅完全找不到对手,却被四周的炮弹雨包围了。旅长萨文呼叫司令部请求支援,但是信号受干扰,完全无法通信。孤立无援的第 131 旅官兵拼死战斗了三天两夜,终于在1月2日晚冲出了车臣武装的包围圈,回到了出发阵地,但他们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全旅 1000多名官兵,包括旅长萨文在内的 800 多人阵亡,78 人被俘,146 辆装甲车辆只剩下 24 辆,人员和车辆损失占整个格罗兹尼之战的 60%和 80%。这主要是战术问题!装甲部队使用不合理是俄军惨败的主因。因为通信问题,没有发现其他方向的俄军通到了强大的阻击,攻进市中心时又大意轻敌,导致头尾坦克被击毁,让装甲部队失去机动能力,只能原地挨打。另外,俄军的许多装甲车辆没有加装反应装甲也是导致其损失惨重的一大原因。反应装甲产生于20 世纪 80 年代,其内部填充有炸药,迎面飞来的破甲弹最先触碰到这些装甲内的炸药而引爆,从而减小对坦克车体和车内人员的损伤。当时俄军已经掌握了这门技术,但是由于经济吃紧和准备时间不足,未能安装。此外在夜间战斗中,由于缺乏实用的夜视器材,双方都只能进行盲目射击。但是俄军的坦克炮在射击时,炮口喷出巨大的火焰,在黑暗的夜色里犹如点燃了一颗照明弹,为车臣火箭筒射手指示目标。坦克刚打出一发炮弹,就遭到无数枚火箭弹密集射击,坦克瞬间殉爆,车内人员全部阵亡。这样的悲剧导致俄军损失了多辆坦克和人员。在这场战争中,爆出了当时俄军的诸多问题。格罗兹尼一役血的教训也让俄军痛定思痛,此后数年里,俄军着手对兵役制度、训练管理、体制编制、装备研发等多个方面进行改革,为在第二次车臣战争中再次攻克格罗兹尼奠定了基础。
还没写完,但怕工作区又崩了,就先发上来,后面我会继续在这个帖子上回贴补完。欢迎大家阅读,指正
|